三年学费全免!碧桂园助贫困学子“梦想启航”
作者:碧桂园小编 时间:2018-07-15 22:31:35 人气指数:
高考失利上不了大学,高昂的大专院校学费让贫困家庭学子望而却步。他们差点辍学,如果当初没有来到这所全国唯一面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免费的高等学校,他们的人生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
7月2日,碧桂园职业学院迎来了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这所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出资创办的学校,连续两届学生就业率达100%,初次就业就拿到万元月薪的毕业生共31人,在“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累计429人,在与一众本科生的职场较量中,他们没有输。
寒门子弟获万元月薪
邓振全是碧桂园职业学院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入职了广东国良建筑工程公司,是首届毕业生中11名月薪过万的学生之一。
1996年出生的邓振全来自广东肇庆,父母在家务农,既要供他和哥哥念书,又要赡养老人,家境十分贫困。“我有时候回头想想,就好像做了一场梦。当时因为高考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想着当兵或者到外面打工就算了。如果当时去外面打工,往后的发展可以预见,身边很多不少初中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的同学,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环境跟我有很大的差距。”
“在我入学碧桂园职院时起,家里状况就逐渐改善了,因为不仅三年学费都免了,学院还发放生活费。”曾经因为贫困,差点辍学,更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邓振全在大一大二时发奋读书,第三学期竞聘当选组长,负责分配组员的工作内容,让每人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并匹配加强型培训。在学院工程测量大赛中,邓振全带领团队在两个造价班6个组中突出重围,与建筑工程专业的两个胜出小组决赛。“建工专业在工程测量方面更加专业,他们学习的时间更长。”不过,邓振全的团队还是超越了建工一个小组,斩获第二名。
得益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邓振全通过公开竞聘获得了预算主管一职,与他同一个级别的正是已工作十年、曾带他实习的企业导师。
大专“超碧生”享重本待遇
在碧桂园职院,每名入读学子各有不同的家庭不幸,但自从踏进学院后,幸福的梦想却是相同的: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今年毕业的王嘉宝以“超级碧业生”的身份被肇庆碧桂园凤凰酒店录用为宾客关系主管,享受只有985、211高校毕业生才能有的待遇,成为今年20名月薪过万的毕业生之一。
王嘉宝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而胰岛素费用高昂,一家人靠着爷爷少得可怜的工资生活。高考后,全家正为学费一筹莫展,就在王嘉宝准备放弃大学梦想去打工时,偶然得知碧桂园职院是全免费、纯慈善的院校,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
在企业实践学习时,王嘉宝所在部门来了一名储备干部,是酒店集团在重点院校进行校招、聘请回来的管理干部,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计划生”。王嘉宝突然接到领导的“特殊任务”——在接下来的日子,由他带领这位储备干部工作和实习。“我既开心又担心,开心是因为领导信任我,曾经我是导师的学生,现在我是小导师,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王嘉宝尽自己所能,将自己所学一一用心地与这位储备干部分享、讲解。在接下来的实践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这位储备干部非常惊讶,同为实习生,王嘉宝对很多专业岗位的实操知识、专业素养知识已经运用自如了。
这一切让王嘉宝相信自己当初没有选错并且更加自信,“虽然我们不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只是高职院校毕业,但只要我们敢打敢拼、踏实肯干,在将来不久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昔日因贫受助,而今自强助人
还有毕业生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从受助者变成自强的助人者。他就是邓振全的同班同学张飞腾。
张飞腾家住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有两个姐姐,父母在外地做小生意,日子还算过得去,但父亲重病后,生活艰难起来。2014年9月9日,他哭着鼻子来到了碧桂园职院,第二天又请假回家照顾父亲。离开家的前一天,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父亲突然倒地昏厥,进了ICU。“虽然父亲还是不幸离开了,但学院对我的帮助终生难忘。”
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让张飞腾从一个无助的男孩变成一个驻村扶贫干部。2016年10月,他到广西跟着“一对一”导师毛雁在百色田阳推动苗木产业落地,并跟进技能培训。2017年7月毕业后,他又扎根韶关翁源黄塘村美丽新村建设。黄塘村一期刚完成,他就被调到韶关和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所学专业并没有浪费。“我们在扶贫工作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去认真思考。珍惜每一分钱,算好每一笔账,建设农村所需要的。”这是杨国强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之一。张飞腾学的是工程造价,对扶贫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都能做好把控,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对于现在的工作,张飞腾很喜欢,也很满意:“我被别人帮助过,我一直有感恩的心态;我被别人帮助过,我更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是张飞腾从事这份工作的初心。
孟秋邂逅,盛夏作别。出发追梦之前,杨国强给碧桂园职院学子们再上“最后一课”。他如父亲般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孩子们说,“社会给有能力的人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待遇,更好的位置。你们今天能够有一门手艺,只要不停地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将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就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