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扶贫行记之七——回到大山
作者:碧桂园小编 时间:2018-08-15 21:47:24 人气指数:
编者按:每年夏天,国华纪念中学都会组织全体高一学生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今年夏天,70名国华学子追随碧桂园扶贫人的脚步,走进碧桂园帮扶的河北滦平、湖南平江县等9个县。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们走进不同的贫困村,接触到不同的村民,感触良多。今天,跟随国华学子李承谕一起走进平江。
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调查结束了,我坐在车上准备回程。从活动刚开始到活动结束,我一直在思考,这次活动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车窗外,平江县的街道不断闪过,我的思绪飞回到10天前的那个晚上。
国华学子在泊头村走访
将近一整天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湖南省平江县泊头村。凹凸不平的黄土路、黑夜中几栋闪着微光的小房子,这是我对这里最初的印象。 泊头村位于平江县东南,连云山脚,汨罗江畔,全村仍有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几天内走访所有的建档立卡户,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在第二天便开始了入户走访。
跨上摩托车的后座,我们新的一天在晨光中开始。我们走进大山、经过汨罗江,在烈日下暴晒,犹豫、踌躇、胆怯,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从未想过放弃。为了访问一户人家,我们三次上门。颠簸盘旋的山路、生硬难懂的平江方言、滚烫的摩托车座椅,我们汗如雨下。经过连续两天的努力,全村33户建档立卡户的基本资料,我们都收集完毕。走访完所有人家,有两户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国华学子在访问建档立卡户
第一户建档立卡户曾格动家在村尾一座大山的深处,那是全村最偏远的地方。如果是步行,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从他们家走到泊头村的村委至少也要两个小时。
这一户人家目前只有曾格动父子两人相依为命。曾格动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儿子四十多岁,但从小便患有脑部疾病,至今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来到他们家的时候,我惊呆了。他们家的房子是用黄土夯就的,背山而建, 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曾格动与儿子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父子两人仍然不放弃家中的几分田地。平日里,他们在大山中捡捡木柴、摘摘野菜,并且依靠政府的救济过活。
曾格动家的房子
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心中的无力感袭来,我不知道我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 听带队的组长说,政府已经为他们在村中修了新房,建成之后就可以搬过去住了。 但他们的田地是在山上,如果搬到新房里,他们将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即使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是依靠政府救助,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放弃这一点自立更生的收入。
从山上下来,我们来到另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户主常年外出务工,家里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户主的老婆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并帮助亲戚照看一个孩子。他们有两个女儿,小女儿还是初二的学生,大女儿今年已经二十岁了,目前赋闲在家。
得知她没有工作,我们向她推荐了碧桂园绿色苗木种植基地的工作,但她的语气却显得非常冷淡并且说:“这是我妈的事,你们去问问她有没有兴趣吧。”
“那你现在在家里干什么呢?”我们问她。
“我?”她似乎很惊异地指了指自己,满不在乎地答道,“带小孩,再说,我现在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我无法理解,明明知道家中情况,在该工作的年龄,为什么还能如此心安理得地待在家中,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 那天我们走访的两个家庭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沼,情况是那么相同,但他们之间的想法又是那么不同。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 有一部分家庭,他们曾经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家庭命运,但由于自然灾害或是重大疾病,家庭成员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等待政府以及社会的帮助,即使是如此,他们仍然生活得积极。
国华学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过生日
但是有另一部分家庭的成员,面对可以改变的未来,他们宁可安于现状,待在家里等着父母的供养,政府的救济。在当地,那些真正希望改变,愿意去追求幸福的人早已自寻出路,离开大山,前往发达地区,去社会上打拼,为了家人而闯荡。
作为国华学子,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从穷山恶水中走出来的,深知贫困之荼毒。扶贫先扶智,那些思想上贫困的人,必须从思想上来帮扶。只有他们真正改变“认命”的思想,愿意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才能真正脱离贫困。
看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我很庆幸我能拥有在国华学习的机会,正是因为走出大山、来到国华,我才得以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思想才能更加开阔。
来到泊头村之后,我找了人生奋斗的意义,虽然我已经走出了大山,但是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囿于大山之偏远,限于思想之贫瘠。帮助更多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也是所有碧桂园扶贫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这是在国华纪念中学阶梯教室后的话,从这个学校诞生起,它就一直挂在那里,至今已有16年了。但是我相信, 哪怕在60年之后,所有的国华人都不会忘记这种信念,不会忘记我们的使命,不会忘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